Jiawen Lai

如何突破环境对人的制约

字数统计: 4.1k阅读时长: 13 min
2018/09/27 Share

前言

笔者本科毕业后进入一家初创公司。大家都知道,对于搞技术的同学来说,刚毕业就进入初创公司(相较于大公司)有着显而易见的弊端,其一是初创公司没有技术大牛,无法给予技术上的指导;其二是初创公司在开发流程、开发规范方面都远远不及大公司。作为一个努力上进的人(手动狗头:D ),在这个背景下,笔者就经常思考,如何才能突破环境对我的制约,从而获得与那些毕业后进入腾讯等大公司的同学取得相同甚至更多的成长,故有此文。

本文先陈述环境制约人发展的三个原因,接着针对这些原因提出解决方案。

环境对人的制约的三个原因

本文既然是探讨如何突破环境对人的制约,就必然要先说环境如何制约人的发展。首先明确一点,本文所提及的 “环境”,均指日常接触的人,而非自然环境。 “更好的环境” 指能力、思想水平更高的人。本文提及的 “建议” 非仅指言语建议,其还包括技术指导以及模范作用等。

环境影响人的发展大体有以下三个原因,下文分别陈述这三点:

  1. 更好的环境能提供更好的建议。
  2. 鲜活性效应(vividness effect)
  3. 对于网络信息的信任度的下降

更好的环境能提供更好的建议

更好的环境能提供更好的建议,这些建议会一定程度上影响我们的选择,而我们的选择铸就了我们。这一点实际上是无须论证的,但我还是讲一个很简单的例子。

你刚上 xx 大学的 CS 专业,你发现居然要学高等数学、线性代数这些似乎对编程没啥帮助的科目,于是你问师兄:

师兄师兄,高数好难啊 555555,有必要学好高数吗 T_T ?”

假设你处在一个三本院校,他们有更大的可能性会说:

高数根本没啥用,编程会高中数学就够了。

但如若你处在一个 985/211 院校,他们的回答更可能是:

好好学,以后无论搞哪方面的研究,高数都是基础。

而事实不言而喻,如果想在编程道路上走的更远,高数是不可或缺的,这一点我就不论证了。

就大学而言,选哪门课、加入哪个社团、大四选择考研还是直接就业还是出国都是选择,而你自身的视野以及环境给予的建议则会影响你的选择(事实上你自身的视野大部分也来自于你之前的环境,包括家庭环境等)。当身边的室友都在纠结要读研还是工作的时候,我就已经做好了直接就业的选择。

现在回想起来,是我自身的视野和格局受限了。我还认识一个朋友,让我们叫她克里斯蒂娜,她的目标则是进入 AI Lab 或者当一个大学教授(虽然她尚未付出与这个目标匹配的努力),这是我从来没有想过的。她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目标,从根本上而言是因为家庭环境(由此带来了各方面环境的优越),从言谈中能感知到,她的家庭应该是相对富裕的,她的父亲也是搞技术的,她的阿姨也是某个省的理科状元。

这本是一个很容易理解的论点,但还是讲了挺多,就此打住。

鲜活性效应(vividness effect)

环境制约人发展的第二个原因是鲜活性效应。由于鲜活性的影响,相较于其他可能更有价值的信息来源,我们更容易接受身边人的建议。事实上,这一点与前文“更好的环境能提供更好的建议”紧密相连。

鲜活性效应是一个认知心理学的概念,它是指当面临解决问题和或做决策的情境时,人们会从记忆中提取与当前的情境有关的信息。因此,对于解决当前的问题而言,越是容易获取的的事情,越会被人们用来解决问题或者决策。而信息或事情的鲜活性就是强烈影响信息的可获得性的一个因素。

这样就出现了问题,因为没有什么会比一个人真真实实的叙述他们自身的经历更加具有鲜活性了,这使得其他更可靠来源的信息变得黯然失色。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你现在想要买一台 Android 手机,正在小米、华为和一加三个选项中徘徊不定,在看了一系列评测文章和统计数据之后,你终于决定要买小米了——直到,某天你跟你一个朋友说起买手机的事情,他告诉你小米手机巨多广告,贼垃圾。理论上来说,单单一个事例不应该那么严重的影响你的决策,毕竟你看了那么多的评测文章,逛了那么久贴吧,看了那么多统计数据。

但你想想,在这个情况下你会不会瞬间觉得不该买小米?换作是我也会的。评测给出的结果和统计数据有价值还是你朋友的切身使用体验有价值呢?这里有同学就会说了:“当然是朋友的切身使用体验啦!”

无语

在这里我不想普及概率论基本常识,这样回答的同学可以悄悄 Ctrl + W 关闭这个网页,继续刷微博了。答案是统计数据更有价值。从中推而广之,我们的环境给出的建议,都不一定是很好的建议,理论上而言,知乎高赞回答和经典书籍上的建议更具有参照性。高赞回答因为有如此多的人认同,证明了它一定程度上的正确性和可行性。经典书籍之所以成为经典书籍,也正是它因为对许多人都有所启发。

可是我们看过知乎上的高赞回答后,看的时候可能醍醐灌顶,往往过几天就忘了,行事依旧按照原本的习惯,做决策时也未必能够充分考虑你从高赞回答中了解到的东西。但是身边人给的建议则完全不同,由于鲜活性效应的影响,它会成为几乎 TOP1 的影响因子。

对于网络信息的信任度下降

上面提到,我们对知乎等网站上的高赞回答中提出的建议的接受程度往往没有对身边人的建议的接受程度高,这里除了鲜活性效应的影响,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我认为是我们对于从网络中获取的信息的信任度正逐渐下降。而信任度下降的原因之一当然是其本身的可靠性在下降。

无论是“说出你刚编的故事”的知乎,还是医疗广告搞竞价排名的百度,或是各种起了博人眼球标题以获取阅读量的各种公众号文章,都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们对网络信息的信任度。

另一个我们对网络信息的信任度下降的原因在于,我们在实践网络上给出的建议时,时长遭遇挫折,要么无法形成习惯,要么尝试了却没有效果。比如我就不止一次的看到别人说冥想的奇效,可以提高专注力、使心情平静等等。但当我自己尝试的时候,却一点也感觉不到。

如何突破环境对人的制约

前文论述了环境制约人的原因,总结而言就是一句话,由于鲜活性效应以及网络信息的噪音太多,我们倾向于接受身边人的建议,而较差的环境能够给予的建议通常来说也是较差的,接受了这些建议以后我们将会作出概率意义上更差的决策,从而使得我们的人生概率意义上过得更差。

针对以上原因,本文提出几点方法,尝试帮助我们突破环境对我们个人发展的制约:

  1. 多阅读,持续学习
  2. 消除信息噪音,主动获取信息。
  3. 走出 comfort zone, 自己解决问题
  4. 勤于思考

多阅读,持续学习

在周围环境能给予你的提升有限的情况下,经典书籍无疑将成为最重要的信息来源。你要多看书。你将会知道自己思维的局限,你会渐渐以一种全然不同的视角看待世界,你会以一种更科学合理的方式来决策。You know, 人与人的差别往往是视野和格局的差别,而视野和格局养成除了环境的熏陶,就只能靠书了。

仅就上文提及的鲜活性效应而言,假设你看过《How To Think Straight About Psychology》(译作《如何正视心理学》),你就会知道对于科学研究而言,见证叙述是没有价值的。了解这一点,将会减少鲜活性效应对你的影响。这个道理也可以推广到生活中,假设你患了一种疾病,有朋友告知你他也曾患过同样的病,并且通过一种中医的偏方治愈了,你其实是要存疑的,因为这可能存在安慰剂效应,也有可能是其他的因素使得他痊愈了,这也是基本的 critical thinking, 不赘述。

这里插一句,读者可能注意到,本文自始至终都强调的是概率意义上的更好或更差,并非绝对意义上的更好或更差。很好理解,我们在一个较差的环境也可能会遇到一个给予我们技术上或者人生上的指导的大神,只是相对于在更好的环境中概率更低一点罢了。笔者以前阅读过《万万没想到——用理工科思维理解世界》一书,里面也强调概率论对于我们理解世界的重要性,我深以为然,故行文过程中总会避免绝对化的描述。

消除信息噪音,主动获取信息

在这个娱乐至死的时代,信息噪音太多了,你关注了几十个微信公众号,刷着微博、知乎、抖音、朋友圈、推特、油管、program-think(手动滑稽)。有价值的信息有多少?其中你真的吸收了的信息又有多少?

这个问题问的我自己都直击心灵。没多少,说实话。

一个高赞的知乎回答,我看过后醍醐灌顶。过了两个月后,无意中再次看到,竟如若初见般醍醐灌顶。这说明第一次的醍醐灌顶之后我根本没记得多少,我相信这不是我一个人的体验。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如何高效的、主动的获取信息则成了每个想要努力向上的人的必修课。有的同学又要说了:

我去刷微博、知乎、抖音,不是在主动获取信息吗?

这其实是被动获取,你刷的东西都是平台推荐给你的,自己主动关注的并不多。

那么我们要如何主动获取信息?我的建议是先把手机上的微博、知乎、抖音都卸了。它们的内容确实很有趣,但其实使用时间的增多,你能从中获取的快乐是边际递减的,这一点其实对于任何事物都一样。其次是你要主动获取高价值的信息,比如使用 RSS 订阅高价值的内容

长期获取高价值的网络信息将会提升你对网络信息的信任度,也是间接地减少鲜活性效应对你的影响。

走出 comfort zoom,自己解决问题

我们知道,遇到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如果身旁有个大神,可能只需要他的轻轻点拨我们便可以豁然开朗。但是这个“轻轻点播”来自于大神丰富的知识积累。如果我们要自己探索出这个“点拨”,所花费的时间将比这一句简单的提问多得多。
刘未鹏大大写过一篇《遇到问题为什么应该自己解决》,里面解释了遇到问题自己解决的好处:

  1. 为了解决一个技术问题,你踏遍互联网,翻了若干教程、网站、书籍,最终解决了这个问题的同时还知道了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该到哪儿最快最有效地找到参考,你还知道了哪些网站是寻找这个领域最有价值信息的地方,你还知道了哪些书是领域内最经典的书,说不定你在到处乱撞的过程中还会遇到其他若干意想不到的收益。

  2. 为了解决一个内存泄漏的 bug,你学习了一堆底层知识、了解了一堆调试工具、学习了若干 wikipedia 页面,表面上看来,仅仅为了解决这一个小 bug 你的时间花销未免太大了点,然而关键就在于,它的收益远远不止于解决了这一个小 bug,下次你遇到任何类似的 bug 的时候就能够哐当两下就解决之了。

困难的路越走越容易,容易的路越走越难。

这一点与我们的主题“如何突破环境对人的制约”有什么关系呢?前文提到,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中,你很可能会有一个大神可以依赖,为了节约时间以及避免踩坑,许多技术方案都交由更有经验的大神来定夺。在这种情况下,你其实失去了不少的锻炼机会。而一个较差的环境由于没有大神坐镇,很多时候复杂的需求你都要顶着头皮上,整个解决方案都要自己想,这无形中会对你形成很多的锻炼。毕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最关键的。

勤于思考

这一点就很泛了,前三点实际上都可以归结为这一点。实际上,我也是近期才意识到思考的重要性,我还发了一条朋友圈说突然醒悟自己除了失恋,考试和工作,已经很久没有思考了。这其实是很糟糕的。苏格拉底说:

未经检视的人生是不值得活的。

这是在告诉我们,要经常思考,要经常反省自己啊!前文提到的克里斯蒂娜也跟我说,她天天都写日记,不仅可以记录当天的快乐与失落,还可以反思自己当天处理事情的得与失。

额外附赠

想办法去到一个更好的环境,重复以上过程:D

总结

总体而言,我们想要突破环境的制约,需要付出的努力自然是要比那些已经处在更好的环境中的人更多的。更何况那些人处在更好环境中,很可能是因为本身也很努力,这就使得突破这个限制更加困难。但这些都是值得的。

最后我要提醒一点,不要产生超出自身环境太多的期望,假设你作为一个普通家庭的孩子,想要在TG从政,目标做到市长,那基本是不可能的兄弟。人生不是百米冲刺,其实是场接力赛。

That’s it.

CATALOG
  1. 1. 前言
  2. 2. 环境对人的制约的三个原因
    1. 2.1. 更好的环境能提供更好的建议
    2. 2.2. 鲜活性效应(vividness effect)
    3. 2.3. 对于网络信息的信任度下降
  3. 3. 如何突破环境对人的制约
    1. 3.1. 多阅读,持续学习
    2. 3.2. 消除信息噪音,主动获取信息
    3. 3.3. 走出 comfort zoom,自己解决问题
    4. 3.4. 勤于思考
    5. 3.5. 额外附赠
  4. 4. 总结